close
萬畝森林、花海、水面與當地的葵丘會盟臺、莊子文化館等歷史人文景觀相互融合,進一步釋放出強勁的旅遊動能。2018年春節期間,不足700人的任莊村平均每天接待遊客超過2萬人次。據《2017年民權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》顯示,該縣全年共接待海內外遊客37.5萬人次,實現旅遊總收入4394萬元,分別較上年增長11.6%、11.9%。

申甘林帶滿目春 朱建軍 攝

記者瞭解到,新中國一成立,黨和政府就把在開封以東營造防風固沙林提上日程,著手改善人民群眾生產、生活條件。1950年初,民權拉開造林治荒序幕。

□特約記者 秦素娟 通訊員 張增峰 李偉

“生命”已經重啟,“奔跑”仍在繼續。記者相信,迎著新時代的發展契機,河南民權黃河故道“今年花勝去年好,料得來年花更紅”!

這是日前記者在河南省民權縣看到的情景。該縣林業部門工作人員說:“這些鳥名叫崖沙燕,對環境要求很高,以前從沒見過。這些年,民權的生態環境好瞭,人感到舒服,鳥兒也喜歡。”

精彩推薦│行業研究│專傢體系│會議會展│商務資訊

然而水無定勢。1855年,黃河在河南台灣電動床工廠蘭陽(今蘭考縣境)銅瓦廂再次決口改道,使豫、魯、皖、蘇4省8市25縣(區)738千米河道成為故道。其中,民權黃河故道長52.4千米。

為植樹鎮沙,來自北京的20世紀60年代的大學生把“原本可以生活得更好”的一輩子交給瞭這裡;為方便植樹,林場人就睡在沙地上,“早上起來一抖被子幾斤沙”;護林員高玉臣還留下遺願,讓把自己葬在荒沙上,“死瞭也要守望這片林子”……林楊人以“種樹就是種錢,種樹就是種福,種樹就是種生命”為畢生追求,父退、子及、孫繼,68年來從未放棄。

兩把“生命之鑰”

風沙過後,歲月靜美

民權地處黃河故道腹地,曾深受風沙侵害之苦。如今,這裡發生瞭怎樣的嬗變?

引黃供水千頃碧 鄭台灣電動床工廠愛群 攝

84歲的康心玉是民權林場原場長,他1955年從洛陽林校畢業後來到這裡。老人回憶說:“一刮風,帶起的沙子落下來有兩三米高。故道附近的老百姓種不成莊稼,比方麥子,風一刮就把根刮出來瞭,沙子一落又把那邊的麥子壓瞭。‘種一葫蘆打兩瓢’,基本沒多少收成,生活非常貧困。”

采訪中記者還瞭解到,民權黃河故道“一廊連兩園、一線牽多點、一帶連全境”大發展格局正加速推進;河南省“十三五”規劃提出,要推進黃河故道綜合整治開發,建設橫貫黃淮平原的生態文化旅遊廊道;2017年10月,故道沿線20多個縣(區)共商大計,欲攜手打造文化故道、綠色故道、旅遊故道、經濟故道……

據《民權縣志》記載,新中國成立前的30多年中,該縣有17個村莊因風沙危害背井離鄉,有20多個村莊屢次南移。

史料記載,明後期,總理河道都禦史潘季馴治河後,在下遊兩岸修築瞭堤防,黃河中下遊基本被固定在開封、蘭考、商丘、碭山等地一線,行水300餘年。

河之殤 民之痛

河南民權:打開黃河故道“生命之門”

“2014年,我縣還提出‘兩園一廊’發展思路,依托申甘林帶和3座水庫,打造森林公園、濕地公園和故道生態廊道,提升黃河故道的生態功能。”謝鋒告訴我們,根據規劃,該縣拆除水庫沿線違章建築物1.22萬平方米,在引黃幹渠和水庫兩側開挖截污溝82千米,鋪修環湖道路33千米,並完成瞭湖心島、交通大橋以及生態廊道觀鳥臺、棧橋、清官亭等節點建設任務。

故道荷塘風光美 朱建軍 攝

濕地夕照白鷺飛 李傑 攝

一場小雨過後,民權申甘林帶內,白楊更加挺拔,刺槐愈發俊秀,苦楝尤顯青翠……到處氤氳著清新的氣息,林間回響著鳥兒的鳴唱。

申甘林帶位於黃河故道,是民權林楊的核心區,東西長24千米,南北寬2-3千米。




終於,故道上的樹木站住腳跟,綠色像河水一樣向前蔓延,同時也無聲地召喚著後來的人們。

作為第三代林場人,趙海霞說:“一傢三代人都在林場的現象很普遍。這既是父輩傳下的事業,也是我們的選擇。”驅車申甘林帶,還可看到“中山林”“檢察官生態林”等專門林區。據統計,2013年以來,該縣每年參加義務植樹的人數均超過40萬人次,義務植樹盡責率達94%以上。

從一棵樹到6.9萬畝森林,從寸草不生到79.7%的森林覆蓋率,民權黃河故道在喪失河流自然生命100多年後,締造出瞭一把宏大的打開故道生命之門的“鑰匙”。

同樣在20世紀50年代,民權黃河故道的另一把“生命之鑰”也開始鑄造,那便是“引黃入故”。

有關資料顯示,利用黃河故道作為引黃渠道,最早便出現在豫東地區。1958年,為解決農業灌溉用水,河南商丘與山東菏澤聯合興建瞭三義寨引黃工程,民權黃河故道內修築瞭任莊、林七、吳屯3座梯級水庫,後因鹽堿化嚴重幾經興廢、探索,黃河水終以興利的姿態再次擁抱民權。

站在任莊水庫邊放眼望去,兩處湖心島上樹木鬱鬱蔥蔥,鳥兒在空中自由翱翔,一碧萬頃的水面上鋪著綠油油的荷葉,而水域附近的田地裡一片金黃,已近收獲季節。

民權水利局副主任科員謝鋒告訴記者,3座故道水庫上下連綴長達27.4千米,總庫容7650立方米,水面面積5萬畝。近年來,該縣還實施瞭任莊水庫除險加固工程,完成投資7580萬元,同時加強巡查防護,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,保證瞭故道供水安全。

水是河流的生命,沒有水無異於河流生命的終結。而生命終結的這段河道非但不是福祉,反而給民權帶來新的災難。

隨著“兩園一廊”建設不斷深入,民權成功摘取瞭國傢水利風景區、國傢濕地公園、國傢生態公園、中國森林體驗基地等“國字號”榮譽,使黃河故道在造林、引水“雙鑰合璧”之下“破沙重生”。

一面長70米、高3米的崖壁上,佈滿拳頭大小的鳥洞,粗略估計有兩千多個;四五千隻鳥兒聚集在這裡,覓食、嬉戲,好不熱鬧。

行走在民權黃河故道,曾經的風沙已經遠去,呈現在眼前的,是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的新生景象。

據河南省林科院專傢計算:民權林場總固碳量2.25萬噸,價值2250萬元;林帶每年保護農田120萬畝,可增收3600萬元;每年涵養水源、凈化水質價值可達9600萬元……初步估算,林場年生態服務價值達6.96億元,約為直接經濟效益的35倍。

寶貴的黃河水將河流、水庫、濕地、景區等集於故道一身,成就瞭民權“中國河蟹之鄉”“中國休閑垂釣之鄉”的美譽,支撐起“豫東糧倉”的連年豐收,並扛起瞭商丘地區唯一的客水資源和飲用水水源地責任。通過黃河故道,商丘每年引用黃河水達3億多立方米。

在綠與水的滋養下,民權成長為人們羨慕的“中國長壽之鄉”“中國健康小城”,也成為“小精靈”們向往的樂園。據統計,該縣故道內有各類動植物480多種,其中國傢Ⅰ、Ⅱ級重點保護動物近40種。“最珍貴的是極危鳥類青頭潛鴨,我們這兒觀察到143隻,全世界也不足1000隻。”民權黃河故道國傢濕地公園管理局局長李傑這樣說。

良好的故道生態資源也搭建起激活三產、脫貧致富的又一平臺。近年來,故道沿線鄉鎮紛紛瞄準機遇,調整產業結構。綠洲街道辦事處任莊村現從事餐飲、住宿、旅遊服務業的傢庭已達一半以上,2017年人均收入超過1.2萬元。在保護生態的同時,地方政府也與民權林場合作,鼓勵農民發展種、養、加、采等林下經濟,每年可給周邊群眾帶來經濟效益1000多萬元。

黃河“鬥水七沙”,隨著黃水北去,故道上留下的漫漫荒沙隨風肆虐。“大風起,飛沙舞,一年四季都喝土;狂風掀起茅屋頂,沙湮田壟禾苗枯”真實再現瞭當地困苦。甚至還有民謠說:“好過的閻王殿,難過的民權縣。”

刺槐林裡笑聲脆 朱建軍 攝

來源:中國水利網站 2018年6月4日
41B05E301CECDD00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台灣電動床工廠
    全站熱搜

    bbf559nx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